(体育)“中国时尚古风”引领健身新潮流

新华社南宁11月25日电 题:“国潮古风”引领健身新风潮

新华社记者卢羡婷、黄凯莹

初见时,绫罗粉黛长袖善舞;再见时,行侠仗剑翩若惊鸿。近年来,糅合了中国古典舞和现代流行舞元素的“古风舞”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青睐。

“95后”张梓媛是广西南宁一家健身俱乐部的舞蹈教练,舞蹈专业的她还没毕业就开始在健身房兼职教古典舞,因古典舞专业性强且对舞蹈功底要求高,教学进度慢、健身效果不明显,普通学员学习热情不高,这曾让张梓媛十分受挫。

后来有一天,部分学员反馈想学中国风和街舞结合的舞蹈。张梓媛一开始有些抗拒,虽然古典舞和街舞她都擅长,但从未想过将两种风格迥异的舞蹈融合在一起。她尝试创作了一支舞,没想到自己先爱上了。

“穿着飘逸的服装,跳一些偏古风的爵士,别有一番风味。”张梓媛说,古风舞课程一推出就受到年轻学员青睐,它既保留了古典舞的优雅、柔美,又展现了爵士舞的力量和节奏,更重要的是它符合年轻人的喜好。从每堂课两三名学员,到现在十多人一堂课,古风舞吸引了大批粉丝。

走进张梓媛的课堂,浓浓的古风扑面而来,学员们穿上长袖纱衣,手持纸扇、纸伞或是长剑等,在中国风的音乐中翩翩起舞,时而婉若游龙,时而狂野奔放,一张一弛之间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之美。

“从古风摄影到古风舞,其实都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。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,这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的过程。”古风舞学员胡颖说,大家喜欢古风舞的原因,一是舞蹈动作比较创新,而且容易接受;二是内涵丰富,让大家在运动中领略传统文化魅力,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强身健体。

这也难怪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健身房开设古风舞课程。古风舞甚至改变了广场舞格局,一些年轻的排舞老师将时尚的古风舞带到社区、村屯,广场舞变得更有仪式感,“小姐姐”们换上漂亮的古风舞裙,衣襟飘飘、英姿飒爽。

近年来,传统文化频频“出圈”,从“博物馆热”到“文创热”“汉服热”,无不展示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吸引力。以“95后”为代表的“Z世代”掀起国风热潮,在抖音、B站等社交平台上,不少UP主献上精彩绝伦的古风舞,获得极高点赞关注度。

铁打的文化内核,百变的个性追求。越来越多年轻人主动拥抱优秀传统文化,优秀传统文化也在跨领域融合,推陈出新,让人们在一次次“圆梦”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认同。(完)

公益演讲厅:舞剧《传奇山水画之旅》中的中国风之美

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走红,以古典文学的叙事方式、传统艺术的当代表达、意念的流动构建起全剧的精神世界,通过人物的虚实交错、情感的古今交融,将悠远绵长的传统文化意象,赋予了无限的生命力和想象力,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尝试。

本期云课堂,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中心舞蹈部教师乌日利戈,将从舞剧《只此青绿》中的中国古典舞出发,把《只此青绿》当作一扇门,大家一起推开这扇门,看看背后的中国古典舞之美。

什么是中国古典舞?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教授说:“中国古典舞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,这是建立在浓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,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。它是以民族为主体、以戏曲、武术等民族美学原理为基础,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,使其成为独立的、具有民族性、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。”

中国古典舞起源于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,从武术、杂技中吸取技巧的部分,从戏曲中吸取舞蹈身韵(韵律)的部分。中国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宫廷与民间的乐舞形式,每个朝代的宫廷都有乐舞机构来培养人才。从周代开始有了教育子孙后代的《六代舞》,包括《云门》《大韶》《大夏》《大武》等;到汉代有《雅乐舞》和《俗乐舞》,分别对应宫廷严谨的音乐舞蹈与民间以娱乐为目的的音乐舞蹈;唐代是中国古典舞的顶峰,舞蹈样式更为丰富,有《九部乐》《十部乐》《坐部伎》《乐部伎》《大曲》等;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表演形式,由宫廷燕乐1演变而来的队舞、舞队、踏歌,宋代舞蹈的特点有古、悠、慢、妙、美,更加追求意境美。

中国古典舞融合了中国传统武术、杂技、戏曲中的动作和造型,进行整理和创作。

中国古典舞三大主要流派:身韵派、汉唐派、敦煌派,通过以上的三个派别,共同形成了中国古典舞的范畴。

中国古典舞总体特点:身韵结合、形神兼备、身心互融、内外统一,强调气息的配合,形、神、劲、律,刚柔并济东方式的美感,身在中而形于外,以神领形,以形传神,遵循圆的规律。

从中国山水画中,我们能感受到虚与实的结合、留白的巧用、层次的递进和颜色的对比,形成意境之美感。在舞蹈中也通过形、神、劲、律来表现舞蹈之美。(钟蕾蕾 周雨涵

来源: 光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