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我的文字能够给你带来温暖与感动,那请你点击关注,我会时刻准备着,陪你快乐走过以后的人生。
原创首发,感谢阅读。
文‖胡杨
白岩松说:“一个人有没有文化,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。有学历的人,不一定有文化,而没学历的人,不一定没文化。”
在余秋雨先生的《中国文化课》中,他将文化概括为:“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,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。”
在这本书中,我们见识了四大古文明,追溯了数千年文化史,领略了中国历史、文学、美学、哲学、宗教等跨越时代的精神风貌。
但事实上,中国文化并不仅仅是这些诗词歌赋表面的文章,也不仅仅是深奥的哲理,而是能够引领他人的格局与根植于内心的修养,是以身作则的担当,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。
1,细节见人品,人品见格局。
每次过马路的时候,读中学的小女儿总是规规矩矩地站在斑马线之后,等绿灯后再通行。
即使是路口没有任何车辆任何行人,她依然会坚持这样做。
她说,“中国式过马路里暗藏的风险,是人内心深处侥幸心理的劣根性在作祟,我们不能任由它发展。”
“守规矩,不是做给别人看,而是做给自己看。”
“不给自己找任何理由破坏既定的规则,是做人应有的本分。”
一度觉得她不懂得变通,很死板。
曾经教育她要灵活一点,不要过于迂腐。
但一次意外发生的交通事故,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。
那是在一个十字路口,一个机动车驾驶人看见前方没有车辆及行人,便加速闯红灯想要通过,结果却撞上了突然正常行驶却速度过快的车辆。
两车以较快的速度相撞,两辆车上的人员全部死亡。
这时候,追溯谁对谁错,已经失去了意义。
遵守交通规则,是为了各自的生命安全着想,也是一个人修养的体现。
人前人后,有人无人,均应该一个样。
也许,路口附近的楼上,正好有一个孩子在看着,你恪守规矩的行为举止,也许会成为他今后人生的榜样。
人品与修为,是所有细节的积累,也是中国文化既定的格局。
小女尚未踏入高等学府,没有接受高等教育,但她的一言一行,已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。
与别的家长无意中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,他们都说,他们的孩子也常常教育他们遵守规则,要从小事做起。
是啊,孩子们的思维是非常正确的。
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更加注重人的整体文化素养。
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明,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去传承。
2,以大局为重的品格,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。
马哥是我初中时候的同学。
由于种种原因,初中尚未毕业,他便踏入社会。
他经历过创业的艰难,也体验过混不吝的爽快。在我的印象中,他就是一个典型的社会人。
但再次见到人到中年的马哥,却发现他拥有从骨子里沉淀下来顾全大局的本能。
每一次的同学聚会,他都会检点哪些同学可以通知,哪些同学不能通知。
他说,同学聚会,目的是愉悦彼此的生活,给各自的生活增加一些趣味,做到锦上添花。
如果因为同学聚会,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秩序,或者给经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,甚至是影响到同学夫妻之间观念上的冲突,那就失去了聚会最初的意义。
而饭店的选择,无论环境与菜品,均以大家普遍的承受能力为主,不会给大家造成心理上的冲击。
至于聚会之后的善后工作,更是做得事无巨细。
每个同学是否安全回家,聚会时候是否产生意见上的分歧,资金的AA制还是某一位同学的热心赞助,他都会在同学群一一汇报。
偶尔同学群群主有懈怠的时候,他总是第一时间去安抚大家的情绪。言语不多,却句句感人,句句在理。
班群里的每一个同学,都体会到了我们班群的和谐与温暖。
就连老师们,都夸我们的班群是最有爱心最有凝聚力的一个集体。
一个同学有喜事,大家一起去分享。
一个同学遇到挫折,大家一起想应对的措施。
虽然有时候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,但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,温暖着彼此。
当然,我们温暖的班群,能够有如此和谐的凝聚力,不是马哥一个人的功劳,但他在中间起到的作用,却是有目共睹的。
而他有意无意流露的对中国农业用具的回顾与留恋,总会带着我们回味起曾经共同经历过的青春年华。
毕竟,我们都是在农村长大的,与农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愫。
班里有很多比马哥学历高、经济条件好的同学,但马哥体现出来以大局为重的品格,却是中国文化底蕴里最朴实品质——真诚的传承。
初中尚未毕业的马哥,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中国文化人。
3,才华与人品,并不是对等关系。
有个留学归来的博士,手握名牌学校的毕业证书,自信满满地开始了求职之路。
然而,几乎所有他青睐的大公司,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求职。
他非常不解,几经周折,才得知,是自己从前坐车逃票的记录,阻碍了自己的前程。
“我们非常欣赏你的才华,但我们不敢信任你的信用。”这是所有公司的态度。
才华与学问,最终都会毁于人品不端之中。
因此,做事之前,请先好好做人。
就像那个曾经在高铁上霸座的孙博士,谁还会认定他是一个文化人?谁还会放心与他共事?
邻居有个老妈妈,她有三个女儿两个儿子,是那种典型的大家庭。
但她的儿子儿媳、女儿女婿,从未对老妈妈高声说过一句话。整个家庭,常常一团和气。
别人不解,老妈妈大字不识一个,怎么会把孩子们教育得这样懂事?是她命好,遇到的儿媳、女婿也这样乖巧?
老妈妈的女儿一语道破天机:我妈妈有足够强大的支撑力,她从未依靠过任何一个子女,也没有给他们添加过任何困难。
更加关键的是,她从未在任何一个子女面前说过其他子女的不是。
老妈妈是一个有担当又明事理的人,所以,子女们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去反驳她,何谈指责?
而老妈妈成熟稳重的处事方式,无形中给了子女一定的威慑力,面对一个从无是非的妈妈,子女们哪敢提起半句是非?
这是老妈妈个人性格铸就的品格?还是中国传统贤良淑德的美德传承?
我相信,老妈妈对大家庭的管理理念,给我们带来了家庭教育学理论无法比拟的影响力。
她的人品,她对子女的教育理念,是有才华的人未必能够达到的高度。
我们国家,不乏各类型的科技人才,像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、莫言、屠呦呦等,这是普通人群里的我们望尘莫及的。
也有很多人喜欢古玩、字画、茶艺、书法以及琴艺,但这些喜好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积累的到的。
不是每个人,都有能力成为科技型人才,也不是每个人,都有喜欢琴棋书画的资本。
但每个人言行举止间的格局与修养,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财富,是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基本保障。
所以,愿所有人,都能够通过持续的努力,在生活中沉淀格局与修养,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人。
这是我读过《中国文化课》后的一点见解,因才疏学浅限制,有浅薄、不当之处,请大家多多见谅!
作者简介:胡杨,天蝎座女子。喜欢以小资的情调、温婉的文字将琐碎生活描绘成一幅画,坚信只要有一颗睿智豁达的心,生活中到处都是诗和远方。
作为一个有教育工作经历的全职宝妈,我有很多生活中的感悟与大家分享。
欢迎有兴趣的伙伴们关注、点赞、留言、转发。
图片来自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