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读《中国文化课》摘记

本文不成体系,是我再读余秋雨老师《中国文化课》后的一些自我补充,像是屋里刷漆,一层下去,总有厚薄与疏漏。我刷上自己最薄弱同时也最有启发的短板,旁人看自然是东一道、西一片。只言片语主要写给自己,你也有兴趣的话,原书不算枯燥,串起中国文脉的大历史、大目标、大派别与大优劣,平淡处藏着余老师的深厚洞见,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中国文化综述类书目。好像喜马拉雅上也有其语音版。

忽然想到大概是大三还是大四,那时萌发过一个心愿:自己本就对各类历史(特别是政治史,战争史,和个人英雄史)有着近乎幼态的好奇心,妄想着十几年后,能对各国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。那时不知天高地厚,却也因此找一本看一本,不觉前路太难。到今天,最粗线条上完成了任务的第一步。行路方知行路难,山高水长,近两年在细节上却是越学越惶恐。好在年岁逼近中年,心态还未大变,渐渐明白,哪有什么十几年之说,“以有涯随无涯”,“殆已”不足道,享受过程,问心无愧罢了。

多说一句余秋雨老师。挺自豪的,余老师和我是同乡,生在浙东小城余姚。也很惭愧,我要到高中保送班的时候,才认真看了余老师的第一篇文章。一直记得文章的题目《乡关何处》——余老师出生之地本属余姚,可后来行政区划变动,那块地莫名划入了临近的另一座城市(慈溪)。文章之中,余老师感慨,每一份档案上,书写“籍贯”那一栏总让他为难。最理想的写法当然是“出生于余姚,后划入慈溪”,但空白太短,文字太长,终究不知如何是好。我还记得文中另一个细节:余老师第一次坐火车去上海,包里带着的是两样余姚特产:榨菜和梅干菜,“活脱脱的余姚人”,读来心暖。后来再看余老师的作品,要等大学了。《千年一叹》、《行者无疆》、《文化苦旅》等等,大概是我刚刚爱上读书时最早看的几本“闲书”了。

写完连篇废话,以下是不连篇的摘记(括号内的文字除外,以下皆是余老师原文):

1.文化,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。它的最终成果,是集体人格。

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。

2.救苦救难的人,谁也不认;喜欢显摆的人,天下皆知。

3.一个凡人最重要的身份,一定来自悲剧遭遇,以及在悲剧遭遇里听到的歌声。

4.中国人三种普遍的缺点:贪婪、胆小、冷漠

5.中国(文化)的麻烦,不是中断,而是遗忘。

6.张旭是颜真卿的老师,而颜真卿又教过怀素。

7.(秦朝给中国文化提供了稳定的底盘,从此中国人才有了共同的文化身份证;汉朝则贡献了一个框架(董仲舒,新儒家)、一副目光(史迁)、一把凿子(张骞与丝绸之路)。)

8.(如何形容唐朝:大漠狼烟、轻健勇猛、整体诗性。)

9.(唐朝高扬,宋朝精辟。宋朝诞生了一位文化全才(苏东坡,快乐而可爱),两位文化高官(王安石,司马光),三位战乱诗人(李清照,陆游,辛弃疾)。)

10.为什么元朝之前,中国无戏剧:中国人在生活上的“泛戏剧化”,和中国人在精神上的“非戏剧化”

11.明末清初三剑客:黄宗羲(经世致用),顾炎武(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),王夫之(反君主)。(他们都伟大不朽,但找到了病因,却开不出药方。)

12.什么是中庸,谁是君子?

(我的缩略概括:君子“有德,有礼,有耻,不党,不器,不私”,最终的人格体现,是坦荡。)

具体展开:

①君子之徳风,小人之徳草(君子尚德,却不只限于自己,而是把德行像风一样,吹拂他人。)

②君子成人之美(关键是主动,这比被动的、后发的“与人为善”更为不易。)

③君子周而不比(团结,但不勾结;君子所在的团队,往往“百家齐鸣”,小人组成的团伙,常常一个声音。)

④君子坦荡荡(不是没心没肺;君子无一朝之患,却有终身之忧)

⑤君子中庸(中庸指一种动态的、最合适的平衡,而绝非泯然众人、不敢出头;真正的中庸者,“穷则独善其身,富则兼济天下”,“居庙堂之高,则忧其民;处江湖之远,则忧其君”。)

⑥君子有礼(敬,让,以和为贵。)

⑦君子不器(君子使物,不为物使用。)

⑧君子知耻(东方耻感文化vs.西方罪感文化;知耻近乎勇。)

13.佛教:戒律增加了佛法的吸引力。

14.禅宗,无文字(陷于佛理也未必是彻悟),修心(直指人心),顿悟。

15.道家的韬光养晦:不是阴谋,而是状态(学习水:上善若水,水不惹事却利万物。

16.物物者非物,是“道”。

17.中国文化长寿的原因:

①体量巨大(地理上)

②从未远征(农业文明vs.游牧文明、海洋文明;“固守热土”。)

③以统为大(是“一盘”)

④家国同构(不是“散沙”)

⑤简易思维(比如,道德经就5000字,《论语》不过几万字。)

⑥以德为帜

⑦避开极端

⑧科举制度(东方选拔vs.西方选举)

18.中国文化的弱项:

①漠视公共空间。重视个人道德,忽视公共道德,且公共审美太差。中国文化创造了很多美,但又不太重视美。

②忽视实证意识。“只问忠奸,不问真假”;群众的眼睛不雪亮(“据群众反应”,其实是缺乏证据的另一种说法),“难得糊涂”成了一种无奈。

③轻视创新思维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。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